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8月28日 星期四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文化藝術 > 出版訊息> 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簡體字版出版 系統梳理兩千年佛文交融史

出版訊息

字級

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簡體字版出版 系統梳理兩千年佛文交融史

【人間社 妙普 上海報導】 2025-06-25
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簡體字版已正式出版,這部凝聚數代學者心血的著作,以「穿過荊棘林」的開拓精神,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在跨學科視野下的重要突破,其構建的佛教文學體系,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的文化對話與學術共鳴。

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是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、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廖肇亨聯合主編,歷時15年籌畫、4年撰寫,匯聚海峽兩岸12位學者心血,首次系統勾勒出從漢代至清代的中國佛教文學發展脈絡,填補學術界長期以來的研究空白。不僅是文學與宗教的深度對話,更標誌著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。

本書繁體字版2023年由佛光文化出版,隨後授權上海大覺文化推動簡體字版出版,日前由上海三聯書店引入已正式出版,將作為高校人文教材與大眾讀物,推動佛教文學教育的普及。

作為首部全面整合「文人創作」、「僧人創作」、「佛經文學」三大範疇的斷代史,本書突破傳統文學史框架,將敦煌變文、俗曲民歌等民間文學形態納入研究視野,揭示佛經翻譯對漢語詞彙的創新貢獻,以及佛理譬喻在詩詞、戲曲中的文學轉化。書中特別關注宋元明清近世佛教文學,對蒼雪讀徹、擔當普荷等詩僧群體,以及帝王與高僧的文藝互動進行深度考證,顛覆了「近世佛教墮落論」的傳統認知。

本書的學術創新體現於方法論、起源論與範疇論的三重突破。在方法論上,參照吳汝鈞《佛學研究方法論》、韋勒克「打破政治分期」的文學史觀,以「史中有史」視角構建多維框架。起源論方面,通過出土文物與思想概念史考證,提出佛教文學起源可上溯至戰國時期,早於東漢譯經時代,並以「遠傳法」梳理口頭傳播與文字載體的交互關係。

內容上,書籍將敦煌變文、俗曲民歌納入研究版圖,揭示佛經翻譯對漢語詞彙的創新貢獻。如「世界」、「刹那」等詞彙的文學化過程,並闡釋佛經寓言(如「盲人摸象」)在唐宋詩詞、戲曲中的轉化軌跡。特別在近世部分,詳析「以禪喻詩」的理論構建,以及僧人畫家如石濤、八大山人的文藝實踐,還原佛教在文人精神生活中的真實位置。

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在推薦序中指出,該書的問世圓了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「以文字弘法」的心願。星雲大師生前推動《佛光大藏經‧藝文藏》編纂,輯錄《全唐詩》中3365首佛學詩篇,而《中國佛教文學史》繼承這一脈絡,不僅系統呈現「僧俗互動」的文學現場,更通過「文人與僧人交遊網絡」等創新視角,揭示佛教對中國審美精神的深層塑造。

正如蕭麗華所說:「這不僅是一部學術史,更是理解中國文化基因的鑰匙」。書中呈現的佛教文學「跨界性」,如佛經文體對駢文的影響、禪宗語錄對白話小說的啟迪,為重新審視中國文學史提供了關鍵坐標,亦為當代文化研究開闢新的學術疆域。
123456第1 / 6頁
追蹤我們